開始上路 |
第一日,參與計畫的砂卡噹族人和我們在登山口集合,分配工作用到的工具和工作人員一星期的食材,然後浩浩蕩蕩地一行人揹著背包或竹簍,一路上爬,沿途踩過一小時的木棧道,到後來純粹由森林獨佔的山路,歷經六到七小時的山路,在族人養的狗狗們的陪伴下,大夥才渾身是汗地抵達砂卡噹部落。我們把行李放進傳統竹屋內,稍作休息後,「施工三人組」的大哥們,便開始進行第一間的屋舍點燈。
這次上山的任務是,為七十年來從未有電的砂卡噹部落點燈,利用台南社大已經有架設經驗的獨立型太陽能系統,讓地處偏遠難以牽線的部落,以區域型自力發電的方式,在白天有陽光時儲存電,太陽下山後有電可以點燈。
那個星期,大概是我有生之年,最遠離塵囂的時刻,沒有電、沒有網路、沒有手機訊號,只有人與人的互動,圍繞四周的山和不時快速移動的雲霧。
在砂卡噹的一天是這麼開始的,清晨四點多,連陽光都還沒穿透窗子時,公雞尖銳又堅定的叫聲劃破天際,穿過我們棲身的傳統竹屋,睜開眼,屋內仍是一片黑暗,只好再以棉被蒙著頭繼續墜入夢鄉,五六點時,竹屋內的夥伴一個一個清醒,接連地去梳洗,打開門見到連綿不絕的山,一邊散步一邊啼叫的雞。
這時廚房早就炊煙裊裊,柴火燒滾著水,炒菜的香味飄散著。砂卡噹的大哥大姊到底是幾點起床的呢?當我們一行人梳洗完畢時,一桌佳餚已擺得滿滿,熱粥配花生米、炒箭竹筍、涼拌過貓等等,login登高大聲一呼:"吃飯囉~",所有人都圍到桌子邊,一起禱告,然後開心的大口吃飯。在山上這幾天,吃飯真的是一件重要的事,也是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。
吃完飯後,一行人帶著工具開始上工,搬運太陽能板、電線、蓄電瓶等,和即將裝設燈具的屋主們討論要如何架設。那幾天山上的天氣,白天大多是晴空萬里,但到下午時便開始雲霧繚繞,偶爾下起陣雨,為了趕在預定時間內,完成所有屋舍的點燈計畫,到了後面幾天,都處於很少休息的趕工狀態。
擔起計畫重任的「施工三人組」更是不停地穿梭於各棟屋舍與房間內,而我和其他同事則在一旁擔任影像紀錄和小幫手。
因為山上的屋舍分布在不同的地區,有聚集一起的屋舍,也有遠在一小時路程的屋舍,印象最深刻的是,在前往頭目阿公的家裝太陽能板時,為了節省時間體力,我們搭乘著蹦蹦車,在狹窄的山路中穿梭,車子駛在凹凸不平的泥巴路上,震得車上的人們完全失去重心,一旁是濃密翠綠的森林,一旁則有著下切的河谷......這個驚心動魄的經驗比搭乘雲霄飛車更讓人印象深刻。
工作的過程中,也聽到很多砂卡噹族人在山上的生活故事,他們告訴我們沒有電的生活是如何度過的,像是每當太陽下山後,就得在廚房和澡間點起蠟燭,依憑微弱的光線煮飯洗澡,飲用水和洗澡水都是用柴火燒熱的。
安裝太陽能系統中 |
我也曾懷疑,怎麼有人能使用這麼少的電過活?
但是在那裏待過幾日就知道,那是因為山上的生活方式非常自然原始,沒有冷氣,電視,電腦等耗電商品。族人對於電力的最大需求就是在基礎照明,也是我們這次上山主要的任務目標。
用電是一種習慣,我們習慣一開燈就有電,因此不覺得電力很珍貴,因而延伸出浪費的心態;然而山上的族人則是覺得電力很珍貴,因此即便裝了太陽能板,仍然捨不得用電,一開始還是繼續用頭燈。這個觀察,讓我發現用電量其實和使用習慣和心態有很大的關聯。
那一個星期結束後,下山時,遇到很多登山客,他們聽到我們上去裝太陽能板後,都很開心的說,太好了,我們是第一個用到電的,對於習慣文明生活的登山客來說,那幾盞燈可能不算什麼,但是對於砂卡噹的居民而言,那代表太陽下山後,還是看得到夜晚的世界。
下山後,當我站在連鎖便利商店前,看著冰箱中琳瑯滿目的飲料商品,對比山上這一星期,物資稀少,生活取之於自然的生活,飲料喝的是刺蔥泡熱水,有種平行世界錯置的感覺。
總覺得當人們擁有的東西越多,那些東西就變得較無價值了...重回被物質淹沒的世界,隨手拿了麵包飲料,心情鬱悶地搭上回家的火車。
利用蹦蹦車運送物資 |
Yaya剛摘完箭筍 |
箭筍的季節,許多家戶都在為新鮮採摘的箭筍進行剝皮處理。 |
本次工程的最亮點:施工三人組 |
延伸閱讀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